轻奢酒店,是“噱头”还是“进化”?

轻奢酒店,是“噱头”还是“进化”?
“轻奢酒店”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存在,亦或到底应该被框定在怎样一种形态之中?

毋庸置疑的是,凡是存在皆为合理,凡竖一帜便不可小视,“轻奢”之所以能够在形色各异的空间创新方式中自成一统,且屡屡获得消费者与资本的追捧,这之中必然有其可以被剖析和总结的“神通”。既然如此,这轻奢酒店到底是粉饰的“噱头”还是实质的“进化”,不如让我们试着拨开云雾,来窥探个中一二。

轻奢—中端酒店的基因突变
“轻奢酒店”不是横空出世的“孙行者”,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“池中物”,依笔者所见,轻奢酒店是带着中端的基因向着“高端”挺进的“基因突变体”,但因为突变的“恰到好处”所以很有可能成为撬动行业进行整体进化的“变原体”。也正因此,“轻奢酒店”的概念、意象和与之相关的“具体实现”便具备了相当可观的开发价值,故而引得消费者定睛,资本方聚焦。

某种意义上,轻奢酒店的“缘起”可能就是一个意外的“噱头”。在传统的酒店市场细分之中,似乎只有经济型、中端、高端和奢华酒店之分,而“轻奢”的“名分”如若倒退三五年则未见在册。在我们的印象中,奢华酒店总是志在以稀有和尊贵集中突出客人的“尊崇感”,高端酒店总是力求以豪华和温情集中突出“享受感”,中端酒店旨在通过优选和优质重点提供“满足感”,而经济型酒店则普遍集中力量来完成“保障感”。在“轻奢” 没有出现之前,这“天下”似乎分工得当,搭配合理,没有介乎间的混沌,没有突如其来的越位。

但是,中端酒店的“增量释放”妥妥的改变了这个清晰的划分,就像足够肥沃的土壤能够孕育种类各异的作物,中端市场不仅“大”而且“厚”,对于激发酒店的“基因突变”来说莫不是再合适不过。中端市场的“大”,体现在它对标的消费者是广义上的中产阶级,这个群体将在中国走向“全面小康社会”的过程中持续扩大,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广泛的群体;中端市场的“厚”,体现在广义中产阶级的圈层可以下起工薪阶层上至职场精英阶层,在(随着国家的强国进程)贫困阶层不断缩小,富裕阶层不断固化的未来,中端酒店的受众基本上将涵盖绝大部分的社会群体,他们虽偏好不同,需求有别,但在消费力上都匹配于中端市场。
 

“大”带来了流量基础,“厚”提供了多样性的创新余地,因此如“轻奢”一般的“基因突变”就被从传统的“中端概念”中激发了出来。能不能在“有限服务”和“优选功能”中加一点“作料”,让“调性”和“细节”更加符合中产区间中有更高生活品质追求的客人?这个更细化的题中题被“轻奢”进一步解答。根据笔者的观察,起初的“轻奢”酒店似乎曾是新生中端酒店的代名词,如亚朵、丽枫、桔子水晶在投入市场之后都曾以“轻奢”自居,但同时它们还有其他的别名,比如新物种酒店、生活方式酒店等。但是,大概是从近一两年年开始,随着中端市场的进入者增多,竞争不断加剧,“轻奢”似乎正在被寄望于成为从“红海”中另辟“蓝海”的“重点培养对象”,借此契机,“轻奢”貌似也逐渐从新物种酒店、生活方式酒店的“意象”中脱胎而出,日益自成一体。